(行政服务中心 石艳蕾)近日,高新区某企业负责人罗建平在将企业迁移生产经营地址后,因未及时办理经营地址变更,企业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帮办代办工作人员在接到罗先生的求助后,主动服务,携手市场监管窗口,迅速为其企业进行信用修复,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意义重大。高新区全面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积极推动诚信理念、诚信制度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力促进融资信用服务、持续强化政务诚信建设、推行‘诚信监管’,借数据共享释放制度红利,为企业排忧解难,稳定经济发展。”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孙国权介绍。
全面构建便捷、高效、优质的信用修复服务体系
为全力打造“知信、守信、用信”的优良环境,破解企业信用修复难题,高新区精心梳理规范“企业信用修复一件事”流程。该流程涵盖营商环境、市场监管、药监、法院、民政、税务等多个领域,将16个相关“单事项”,如建立相关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指引、行政处罚信息修复、异常经营名录信息修复、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修复等,整合为“信用修复一件事”。通过“一次性告知”“全程帮办代办”“网上办”“寄递办”等多元化渠道,引导企业采用最便捷、安全的方式办理信用修复业务,实现企业信用修复“零跑腿”“一键办理”,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还显著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让企业驶入高新区企业信用修复的“快车道”,重振发展信心。2024年,高新区累计完成信用修复290余件,信用修复率提升40%,办理时限大幅压缩三分之一。累计为68家企业出具信用报告79份,成功替代87份证明材料。
同时,高新区推行“容缺式”受理模式。针对年报公示中不存在主观故意的明显错误情况,实施微错容纠,避免列异或行政处罚;对经营主体未能及时提供除整改佐证材料以外的其他相关申请信用修复材料的,实行容缺办理,先行信用修复,由经营主体承诺限期补齐申请材料;对确需实地核查的,结合视频连线、图片打印等方式综合研判,实行容缺受理,待条件成熟再进行实地核查。对于信用修复后的企业,发放行政合规建议书和经营主体承诺书,推动行政执法从“一罚了之”向“惩教结合”转变,扎实做好经营主体违法问题整改的“后半篇文章”。截至目前,市场监管局高新分局已累计受理修复全市各类经营主体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及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信息403条,有效减轻了经营主体负担,增强了其发展信心。
全面实行基于企业信用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
1月14日上午,刚刚拿到营业执照的河南优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肖龙林兴奋地表示:“取消一种证明材料,我们就少排一次队、少跑一次腿。现在办理公司设立登记,不用再提供‘住所使用证明’,在系统上提交承诺书,就能办理营业执照,高效又便捷。”
为持续推进“减证利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解决企业和群众办证难、办事慢等问题,高新区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和证明事项,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该区将涉及经济发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管理局等6个行政审批部门的53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范畴,其中大众创业扶持项目、公司设立登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变更登记、社会保障卡信息变更等备受企业和群众关注的事项均被列入高新区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一系列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项,不再需要提交“证明”,仅通过签署“书面承诺”即可办理,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有效避免了“多头跑、来回跑”现象。2024年,辖区400余家企业和1000余名办事群众在办件过程中感受到了制度改革带来的便利,办事时间节省50%以上,服务进一步优化,切实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推行企业信用积分制,实施“信用+执法”渐进式监管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为实现“守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离不开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推进“法制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有效化解市场监管“小过重罚、过罚不当”的难题,高新区充分发挥信用的牵引作用,开展“信用+执法”渐进式监管,统筹法理情,把握时度效,让执法检查既有法度又有温度。聚焦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基层监管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编制信用承诺清单,对清单内的违法违规行为,首先适用“信用承诺制”,通过签订整改承诺书,明确违法行为、整改方式、完成时限与不实承诺后果等。2024年,经营主体签订整改承诺书68份,有力推动了经营者自我约束,守信经营,增强了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促使行政执法从“严罚式”向“容错式”转变。
探索信用积分管理,实行适度容错。依托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编制69项信用积分管理清单,在食品药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驾照式”精准监管,按照违法行为严重程度分别扣1分、3分、6分、9分。通过积分累计,将企业信用状况划分为A(守信)、B(一般失信)、C(严重失信)、D(黑名单)四类。通过信用积分管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调整行政监管频次和比例。对诚信主体实行“不打扰”政策:利用监管任务一体化平台系统和移动执法终端对高新区市场主体进行信用监管和分类监管,对诚信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真正实现“无事不扰”;对信用积分较低、未及时整改的经营主体,落实信用监管后续措施,在信用风险分类中给予较低评级,依法列异列严,适当提高检查频次,做到监管“无处不在”,实现信用监管与行政执法“双轮驱动、同向发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打破银企信息屏障,“信用+金融”助企纾困
高新区高度重视“智慧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物理归集、接口调用等方式,推进区域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将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进出口、水电气、不动产、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信息全面归集共享,并动态修订信用信息目录清单,形成了覆盖各部门、各类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库,为信用体系的高效运行筑牢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金融领域,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通过信用全量信息为企业精准绘制信用画像,智能匹配多种融资方案,与各金融机构创新合作推出信用贷特色金融产品,简化融资程序,打破银企信息屏障,尽量实现零担保、零抵押,累计助力企业获得融资超2.4亿元,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开展诚信宣传“全方位”工程,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该区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组织大型活动集中式宣传与入企进户宣传相结合、选树先进典型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路径和工作模式,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广泛普及信用知识。组织开展“加强诚信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展示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创建诚信示范企业、诚信之星、文明诚信商户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唱响“诚信高新”主旋律。此外,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服务中心、城市主干道等多处设置诚信主题公益广告牌和海报2000余处,实现诚信宣传遍地开花,努力提升社会诚信意识。
通过一系列“信用+”举措的有效施行,高新区企业信用风险降低,守信意识持续增强,宏观政策效力显现,诚信经营态势向好,政府监管效能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孙国权强调,“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作为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高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基础支撑,也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信用良好的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减少干扰、优化服务,让信用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切实做到为监管增效、为企业减负、为发展提速,让营商环境‘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