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网站!今天是
繁體 |  智能问答 | 
支持IPv6
无计量不立城:衡器迭代里的发展密码
  • 发布时间:2025-09-19
  • 文章来源:
  • 浏览次数:

(行政服务中心 石艳蕾


煤城初衡:从“估重时代”到企业萌芽


“一台衡器,能称出多重的时代?”它称的是万吨煤炭,更是工业命脉的精准底线;它守护的是交易公平,也是一座城市坚实的产业防线。在平顶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顶山电子衡器计量设备有限公司以毫厘不失的坚守,将“衡量”一词锻造成一把标尺——量的是重量,更是先进装备制造的精度与高度。他们破解的是计量瓶颈,树立的是行业标杆;他们书写的是半世纪不变的匠心誓言,也是一座工业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注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顶山因煤而生,黑亮的“乌金”从井下涌出,却卡在了最关键的“称重关”——那时没有像样的衡器,煤矿称重全凭“老经验”:工人抻直木尺、眯眼估算车厢容积,凭经验折算出重量。误差大得惊人,“一车差半吨是常事,月底对账能差出数万元”。粗放的“估重”背后,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初期的精准之痛:纠纷频发、效率低下、安全隐忧暗涌。


就在这“估重”的混沌里,平顶山电子衡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广清的计量生涯悄然起步。从十几岁就跟车床、摩床、龙门刨床打交道,二十多岁学会了维修机械磅、机械台秤,天天跑工地、奔市场,把机械原理磨进油污里。那时没人想到,这双攥着扳子的手,未来会造出改变煤城称重格局的设备。2001年,平顶山电子衡器制造有限公司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成立,中国衡器协会会员单位的身份,像是给煤城的计量空白点,钉下了第一个专业的坐标。


微信图片_20250924103819.jpg



铁秤扎根:静态称重撑起煤城脊梁


公司刚起步,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撞上了煤城发展的刚需。那时平顶山的煤矿、焦化厂、洗煤厂、水泥厂、石料厂正“疯长”,可“估重”的老办法早跟不上节奏——大型矿场几十辆车排着队等称重,靠尺子量根本赶不上生产进度;生产类企业的称重更容不得差池,一旦估算失误,安全风险陡增。张广清“夜里躺在工棚里,满脑子都是煤矿上等着称重的车”。


张广清凭借多年与计量设备打交道的经验,为破解“估重”精度难题,他一头扎进试验里,将杠杆原理与机械结构反复结合调试:画图纸到深夜,用废钢材打磨秤体,一次次调整力臂比例,手上的油污和划伤成了常态。历经无数次失败后,首款机械式地磅终于诞生。相较于此前的估算方式,其精度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改写了煤城粗放计量的历史。


很快,平顶山的矿场上,“尺子估重”成了历史。公司的电子汽车衡、短台面汽车衡(轴重仪)成了煤矿标配,化工钢瓶电子平台秤适配了化工企业的特殊工况,电子平台秤走进了石料厂、水泥厂。有次暴雨天,某大型煤矿的衡器坏了,几十辆运煤车堵在矿口,张广清带着徒弟冒雨抢修,凌晨三点重启设备,看着车辆依次过磅的灯光,徒弟问:“咱这秤,真能撑起煤矿?”张广清指着仪表盘说:“这数准了,煤矿的账才清,城的底气才足。”


2008年的车间里,第一台U型钢结构秤台的电子汽车衡诞生了——采用Q235A热轧钢板冷弯成型,抗扭强度比传统结构提升40%以上,数字式传感器精准捕捉每一丝重量变化。当这台衡器第一次出现在煤矿磅房,车刚开上去,仪表就跳出精确数字,老矿长拍着秤台笑:“这才是煤城该有的‘准星’!”


随着煤城产业扩张,公司的市场也从矿口铺向全城。参与项目招投标时,凭着过硬质量拿下70%的中标率;先后获评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更是煤城企业信誉的缩影。那些年,平顶山的煤通过精准称重运往全国,而公司的静态衡器,就像煤城的“毛细血管”,把每一份资源的重量精准传递出去,撑起了城市发展的脊梁。


微信图片_20250924103823.jpg


智能蝶变:动态称重见证煤城升级


从“停着称”到“跑着算”,衡器与煤城共进化。

平顶山的煤越挖越深,城市也从“挖煤卖煤”向“精煤强业”转型。煤矿机械化程度提高,运煤车流量翻了几番,但静态衡器“停车读数”的模式又成了新瓶颈——高速公路、公路超重执法,“一辆车停半分钟,一百辆车就得等一小时,耽误不起”。这时,互联网浪潮涌来,张广清带着团队扎进机房,要让衡器“聪明起来”。


企业果断推行“稳队伍、攻技术、拓市场”战略:老员工携经验固守质量防线,青年工程师以代码注入灵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从此与钢铁深度融合。


2010年,公司的无人值守称重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电子汽车衡、轨道衡搭配无人值守称重系统,彻底改写了煤城称重逻辑。车辆无需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称重、上传数据,不仅能区分毛重、净重、储存,让每一笔煤炭交易都“明明白白”。老矿工感慨:“以前算煤重靠眼,现在靠智能,这秤是真升级了!”


不仅如此,企业还搭建了“工业计量云平台”,将客户的智能衡器接入云端,提供自动识别、实时数据监控、故障预警、远程校准等服务。“以前客户的衡器出了问题,我们需要派人上门维修,少则一两天,多则三四天。现在通过云平台,大部分故障能远程解决,效率大大提升。”张经理介绍,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家企业接入该平台,平台累计处理计量数据超亿条。


技术突破背后,是沉甸甸的资质支撑:29项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平顶山市文明诚信企业的荣誉,每一项都成了衡器“智能化”的底气。


智能衡器不仅盘活了本地煤业,更让平顶山的“计量标准”走了出去。公司产品覆盖国内30个省市,无人值守系统在全国高速公路、物流园区落地,海外业务延伸至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的产煤区——有非洲客户反馈,平顶山造的衡器在高温沙尘里照样精准称重,“这是来自中国煤城的精度”。


而在平顶山本土,计量早已超越“称重”本身。随着城市从资源依赖向多元发展转型,公司的衡器走进了石油、化工、港口、交通执法等新领域。它见证着煤城从“粗放开采”到“绿色矿业”的转变。车间里,激光切割的钢材泛着冷光,张经理指着正在组装的动态衡器说:“这秤称的是货物,更是一座城的发展质量。”




衡器铸魂:计量与煤城的共生密码


从2001年的小厂到如今的行业标杆,平顶山电子衡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煤城的“重量进化史”。对平顶山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言,计量从来不是“附属品”——它是煤炭交易的“信用凭证”,是工业生产的“安全防线”,更是城市从“资源输出”到“质量输出”的核心支撑。


“如今我已六七十岁,看着孙子从上海软件开发团队回来,盯着无人值守和高速公路称重系统说‘这软件算法能再优化和跟进’,忽然懂了:衡器会迭代,技术会升级,但‘精准、诚信’的计量内核,和煤城‘务实、坚韧’的精神一样,永远不会变。”张广清将计量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我干了一辈子计量,手上的老茧磨掉一层又一层,就是认一个理——计量准,产业才稳,城才立得住。这摊子我得守好,更要传好,一代接着一代干。年轻人懂技术、有闯劲,将来准能造出更尖端的设备,让咱平顶山的计量精度,在全国、在全世界都站得住脚!” 


如今,漫步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顶山电子衡器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与周边的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交相辉映。这家承载着鹰城工业记忆的企业,正以“衡器”为纽带,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持续书写着“从精准到智能”的产业传奇,为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着越来越坚实的“平顶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