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乡村共富路
卫振远:葡萄架下兴产业 串起乡村共富路
(沙河产业园区 张晨星)卫振远是星火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位从田间走出的“新农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业标杆的蜕变,以葡萄种植为支点,撬动起集技术推广、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种得好、销得远、收入高、带得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新手小白”到“葡萄匠人”:技术突破奠定产业基础
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卫振远返乡创业,将目光投向高端葡萄种植。创业初期,面对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高端葡萄品种,生产管理、种植技术等一系列难题接踵而至。但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开启了“白加黑”的钻研模式:白天在田间观察葡萄状态,记录生长数据;夜晚研读专业书籍,查阅种植资料;还辗转多地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带着问题向农业专家请教。经过无数次试验调整,他逐渐掌握了高端葡萄的生长规律和种植要领。如今,他办公室里摆放的高级农艺师、平顶山市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等证书,无声地见证着这位“葡萄匠人”的成长轨迹。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合作社模式激发乡村活力
2019年10月,卫振远成立星火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农场+农艺+科技”的模式经营,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亩扩展到300余亩,形成葡萄为主,甜桃、车厘子、甜柿等为辅的多元种植结构。通过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实现了从“经验种植”到“标准生产”的转变,葡萄亩产稳定在8000斤,亩均利润达3万元,产品远销北京、广东、大连等10余个省市。此外,合作社吸引附近10余家果园和20余户种植散户加入,通过技术共享、订单统销,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振兴”的转变,激活了乡村闲置的土地资源。
从“技术指导”到“全链服务”: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是真的富。”这是卫振远常挂在嘴边的话。为带动更多农户掌握种植技术,他开设“田间课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葡萄春剪、冬剪技术指导;组织农户赴马鞍山、合肥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种植经验;举办豫西南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技术培训会,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在技术输出基础上,卫振远跳出“种植-销售”的单一链条,打造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到市场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通过手把手教技术、实打实传经验,带动辖区农业企业建设特色种植园1000余亩,年产值突破4200万元,让1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这种“服务赋能”模式,促使一条“甜蜜产业链”在乡村延伸。
从“单一农业”到“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激活新消费
为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卫振远探索“合作社+现代农业+休闲采摘”的农旅融合新模式,以“原生态采摘”为切入点,打造沉浸式农旅体验场景,举办“葡萄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将传统采摘期延长了近两个月。同时,他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闲置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引入鸡鸭鹅养殖和观赏火鸡,既让杂草成为家禽青饲料,又让粪便转化为葡萄有机肥,形成生态循环链条。2021年,星火葡萄园在平顶山市首届“最佳原生态采摘园”网络评选大赛中斩获亚军。如今,采摘园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亩均旅游收入增加5000余元,有效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注入创新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沙河产业园区党员助企小组的指导下,卫振远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举措为合作社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如今,合作社已获评市级、省级星创天地,成为河南省葡萄标准化示范基地、河南城建学院大学生实践基地,并入选平顶山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典型项目,成功跻身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行列。科技赋能让葡萄种植摆脱了“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通过精准控温、科学施肥等技术应用,果实品质和产量实现双提升。
谈起未来,卫振远信心满满:“要打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林果种植、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及电商销售等产业协同发展。”如今的星火葡萄种植园,早已超越了单纯农业生产基地的范畴,成为集种植示范、技术推广、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卫振远用一串串甜蜜的葡萄,串起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铺就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