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质”!平顶山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科技创新局 李星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开关设备是重要一环。”河南平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平高集团每年投入数亿元研发资金,在智能制造方面连续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曾经依赖进口的高压开关,如今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地,“生产的电气装备几乎布满全国所有省份,为中国特高压电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河南平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近期,该公司自主研发的145千伏无氟环保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顺利完成全部型式试验,标志着平芝公司在高压环保电力装备领域取得关键性进展。
从“书架”到“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平顶山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立足“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聚焦“两高四着力”目标,聚力“六做” 打造“六地”,打造“党建引领、科创赋能、质量强区、营商环境”四张名片,通过政策引领、载体提升、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等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向“新”求“质”以高质量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驱力
今年上半年,平顶山高新区谋划开展高企保育行动,紧密跟踪国家政策导向,更新迭代相应政策,梳理《平顶山高新区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明白卡》,先后实地走访企业50余家,精准摸清了创新主体在平台创建、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际需求,力争实现精准扶持,为高效服务企业发展打好基础。
今年以来,平顶山高新区大力开展“企业大走访”行动,指导河南中平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库柏爱迪生(平顶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家公司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培育平顶山市神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平顶山易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省碳化硅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成功入选省级产业研究院;完成河南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申报工作。建立参加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两本台账,结合企业发展规模、创新基础等“个性”条件,提前开展“一对一”靶向服务,赋能创新主体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平顶山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8家,全市占比22.4%,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60家,全市占比23.2%,总数均居全市第一;省级“瞪羚”企业6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创新龙头企业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全市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均在高新区,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个、市级创新平台82个,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矩阵。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力
河南美声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增强阻燃PET新材料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其机械强度、阻燃等级等关键指标均超越国际标杆产品FR530。“该材料特别适用于对机械承力和防火安全要求极高的场景。”董事长俞发明自豪地宣告。
今年年初,河南省财政厅发布《关于下达2024年智慧岛评价奖补资金的通知》,平顶山智慧岛在今年省智慧岛考核工作中获得“良好”等次,并争取到智慧岛评价奖补资金400万元。自市委、市政府开始全面推动平顶山智慧岛建设以来,平顶山高新区主动担当、抢抓机遇,高规格、高标准、高效率完成了平顶山智慧岛建设,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区、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整合各类市场主体及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今年以来,平顶山高新区加强对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的拜访频次,与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尧山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科研资源共享、产业基础互补、政策扶持联动等核心优势,推动技术联合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共育、创新项目与平台共建等多领域合作向纵深发展,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河南神马氯碱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的“甲苯连续氯化法生产2,6-二氯甲苯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成功入选省科学院首批概念验证项目。
同时,加快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在市政府牵头支持下,与龙门实验室签署共建协议,高标准推进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构建起“技术研发在龙门、成果转化在鹰城”的特色发展路径。中心运营团队紧扣平顶山市主导产业需求,精准开展靶向对接,已深入河南国玺超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市神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格林普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全面摸排企业技术痛点,推动科研与产业精准耦合。
持续开展“龙门成果鹰城行”系列活动,推动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与河南格林普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平顶山凤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远中电气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桥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打通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力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高校博士擅长科研,企业高管在经营、管理和融资等专业事务方面是行家。我们要作为桥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促成成果转化在高新区落地生根。”平顶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上半年,河南无水染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高新区落地生根。
该公司通过独特的二氧化碳媒介,运用加压加温技术,使染料得以高效溶解和扩散,从而迅速渗透至尼龙面料中。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实现了无水印染的产业化,更在尼龙面料及混纺面料上展示了其卓越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工艺。“相较于传统水染,无水染色技术显著缩短了染色时间,且无需使用水、化学分散剂及助剂。同时,剩余染料、功能整理剂及二氧化碳均可循环利用,这一创新技术为纺织染整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保与成本优势。”该公司董事长连建平介绍道,值得庆祝的是该项全球首创无水印染技术不仅荣获国家专利,还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目前已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无水染色基地。
平顶山高新区通过“百名博士进高新”产学研合作活动,实现科技人才队伍支撑企业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为55家企业精准匹配合作博士50余名,解决企业急需难题10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在技术攻关、项目研发、课题研究等领域有力推进了产教融合育才发展。实现博士人才的多维价值得到认可。企业的78项科技创新活动需求与博士团队合作得到了有效推进;高校博士科研成果,通过与企业合作有效推进了产业化应用;高校博士学术论文在企业得以实践论证,写在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大地上;高校科研设备开展了200余次共享共用。实现“企业有所需、博士有所用”的双向奔赴。以“科技副总”为抓手,深入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搭建好“高校专家+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截止目前,高新区成功获派8名科技副总,数量占比位居全市县市区第一。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平顶山高新区“百名博士进高新”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高新区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被中国高新区杂志社、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探索经验被驻马店市科技局等地区借鉴学习。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离不开金融活水持续、精准的浇灌。近年来,平顶山高新区坚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首先是创新积分制工作,平顶山高新区继第一批13家试点高新区之后成为第二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积极对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搭建“金融超市”累计帮助企业融资授信约8.4亿元,塑造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源动力,打开了科技金融合作新局面,有效提升了高新区数字化治理与现代化服务能力。同时,联合多家银行推出创新积分制专属配套产品“积分贷”,为企业融资授信近3000万元;推进建设银行平顶山分行科技支行、农业银行高新区科技支行挂牌成立标志着“三步走”战略的全面实现。被河南省《政府工作快报》《改革简报》进行经验推广,同时被科技部官方微信平台“锐科技”、河南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其次是以“知产”变“资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再发力,累计帮助区内河南宾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华拓电力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15758万元,位居全市前列。同时,加大市级科技创新券申报力度,累计为194家企业申报了科技创新券,申报金额合计5005.79万元。此外,还主动对接重点企业,深入挖掘技术合同存量,指导督促企业及时完成技术合同登记,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73份,登记额142355.74万元,位居全市前列。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下一步,平顶山高新区将履职尽责、拼抢进位,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争取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平顶山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科技支撑。